“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,举一反三,防微杜渐,避免重蹈覆辙。”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赴云南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时的重要讲话,语重心长、立意深远,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。
哲人云,没有警示就会迷失。近年来,在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中,不少地方重视利用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,增强党员干部知敬畏、明底线、受警醒、严自律的自觉性。但也有的党员干部对反面典型,不认真对照反省,反而把警示当故事,把案例当八卦;有的认为别人腐败与自己无关,把警示教育当耳旁风,左耳进右耳出,没有从中受到警示、引以为戒。如此缺少自警意识,往往会成为犯同样错误的先导,极有可能重蹈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”的覆辙。
有句谚语说得好,“人来到世间没有携来镜子,人是从别人中认识自己的。”先进典型是一面镜子,能够使%E6%B0%B8%E5%88%A9%E7%99%BB%E5%BD%95%E5%9C%B0%E5%9D%80看到什么是崇高,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;反面典型也是一面镜子,能够让%E6%B0%B8%E5%88%A9%E7%99%BB%E5%BD%95%E5%9C%B0%E5%9D%80看到人性中的丑恶,从而使自己警醒起来。那么,如何才能在警示教育中做到“举一反三,防微杜渐,避免重蹈覆辙”呢?
要有审视他病如己病的思想自觉。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,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,犯这样那样的错误。有些错误自己能及时觉察并加以改正,有些则不然,这就需要以他人为镜子,从中来认识自我、审视自我。即使自己没有犯别人那样的错误,也可视他病为己病,举一反三,引以为戒,做到有则改之、无则加勉,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和警觉性。
要努力提升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。唐代名相陆贽清廉刚正,但也有官员埋怨他不近人情。唐德宗得知后劝他:“清慎太过,都绝诸道馈遗,却恐事情不通,如不能纳诸财物,至如鞭靴之类,受亦无伤。”谁知,陆贽对此不以为然,上书进谏:“贿道一开,展转滋甚。鞭靴不已,必及衣裘;衣裘不已,必及币帛;币帛不已,必及车舆;车舆不已,必及金璧。日见可欲,何能自窒于心。”这番话的要义在于“涓流不止”,发展下去必然是“溪壑成灾”,体现了难能可贵的自律意识和醒悟能力。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,如果没有一种醒悟能力,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斗争精神,就会滋生贪念,迷失自我。
要在举一反三中引以为鉴。对反面典型案例,不但要认真听、用心记,弄清其来龙去脉和深刻教训,还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认真反思,真正从他们的失足中受到警醒,从他们的教训中得到警示。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,一些党员干部“眼里看得破,肚里忍不过”,被一瓶酒、一条烟、一张卡或一个红包诱入了陷阱。这样的教训,深刻警示%E6%B0%B8%E5%88%A9%E7%99%BB%E5%BD%95%E5%9C%B0%E5%9D%80在诱惑面前,要有严格自律意识,不能以“不是我一个”原谅自己,以“一次不要紧”开脱自己,以“一点小事无所谓”放纵自己。以“君子检身,常若有过”的态度,自觉审视自己的言行,不断提升思想境界,真正做到心有定力,拒腐蚀永不沾。